舜帝与二妃发表时间:2023-11-17 16:46 唐诗人崔道融诗云:“万乘凄凉蜀路归,眼前朱翠与心违。重华不是风流主,湘水犹传泣二妃。” 重华指的是舜,传说舜两眼都是双瞳仁,故名重华。《尚书纬·帝命验》记“姚氏纵华感枢。”郑玄注:“舜母感枢星之精而生舜重华。”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轩辕黄帝九世孙,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生于姚墟(一说诸冯 ),治都蒲阪(永济市 ),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奉为华夏至圣。 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根据汉刘向《烈女传有虞二妃》的记载,二妃为尧的两女儿娥皇女英,也是传说中舜帝的两位妻子,即娥皇女英。相传舜帝南巡时崩山于苍梧,葬于江南之九嶷山(宁远县)。二妃朝朝暮暮立于湘山(黄陵山)之巅,遥望九嶷云雾,恸哭于湘江边绿云般的丛竹之间,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其悲痛之泪滴于竹上,留下斑斑泪痕,溺于湘江营田黄陵山湘水河边从舜而去。她们的泪水染竹成斑,故称“斑竹”,又名“潇湘竹”。 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代代相传,不知感动过多少痴男怨女。后人因感念舜帝贤明,二妃有佐助之功,遂为其在湘阴营田黄陵山(湘山)建了黄陵庙与二妃墓,此古迹史称“三湘七泽第一胜迹”。二妃被后人尊为湘水之神。 传说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舜生于姚墟,渔猎于雷泽,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顿丘一带经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很高。 他在历山耕田,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当时部落联盟领袖帝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四岳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以观其能。皆治,乃命舜摄行政务。 那么二妃的故事历史上有什么记载? 《山海经》:“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这是二妃的最早记载。《山海经》什么时候成书的? 《吴越春秋》载“禹……巡行四渎……使益疏而记之,名曰《山海经》。” 王充在《论衡·别通》:“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 禹作《山海经》,说明历史有5300多年了。但后世对成书年代有过考证,主流认为在楚到汉代时间。因此无论怎样,二妃的故事至少出现在春秋时代,而战国时代的人来进行收集整理。 说明是楚人把舜帝二妃的故事附着在古罗地,首先从此将炎黄文化流传到南方。 洞庭山在哪儿?《拾遗记》记:“洞庭山浮于水上。”综合《山海经》东南之记载来看,黄陵山和磊石山正在洞庭东南,古时磊石山也浮在水中,四周都是水域。《水经注》是把洞庭山和君山等并列而说的,没有确定那一座山为洞庭山,估计郦道元本人也不知道确定那座山为洞庭山合适。但比他更早的王晋所写《拾遗记》则明明白白地把洞庭山记录为屈原隐居之山,后说在此沉江、楚人在此为之立庙,汉末犹存,磊石山上楚时就有磊石庙是纪念屈原的,唐代封昭灵侯并加封威显公,这就很明白地说明了磊石山才是洞庭山。《山海经》记载的洞庭湖内首山,应在洞庭湖西北角之乾位钱粮湖与华容交际处,离此“东南一百二十里”,地图测距正好就是磊石山。正因为洞庭山在此,所以才有湘妃溺于黄陵山湘水的二妃墓产生。 古罗地民间流传的二妃故事却是生动地说明了二妃安葬于黄陵的确切理由。 传说尧要把两个女儿嫁给一介庶民时,娥皇女英很不乐意,私底下两人说:“帝王之女,怎么可以下嫁庶民当妻子呢?”尧听到后对她们说:“女儿啊,舜虽然是一介庶民,相貌却不同凡人呢,你看他一副龙颜贵相,他将来是要继父亲的地位的啊,到那时你们两个不就成了帝妃么?”娥皇女英听父亲表态让舜继承帝位,就同意嫁给舜了。就这样她们带着丰厚的陪嫁嫁给了舜帝,和舜居于妫汭水旁。姐妹俩共同为舜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商均。 娥皇老实,女英好强。两人嫁给舜后,女英要与姐姐争偏正。按理娥皇应是正妃,女英偏偏不让,她说:“谁正谁偏,还得以我们两个谁的本事大来论吧?” 舜帝一听,觉得也有道理,但又不忍心伤害她们,就答应出三个题目,胜者为正。 第一题是比煮豆子。舜给各分她们九颗豆,九根柴。娥皇心急,一开始就把火燃的旺旺的,女英则用小火慢慢煮,娥皇大火煮豆很快把九根柴烧完了,豆还没熟,女英用完柴,豆刚熟。女英胜了。 第二题是比衲鞋底,舜给了每人一双鞋底,同长的线,娥皇第一次输了,心里急,为了少穿针,把线剪得很长。女英想,线长了每穿一针,都很费时,于是就把线都剪成了短线,结果,女英又赢了。 第三题比骑术。娥皇选了一匹强壮的骡子,女英选了一匹马。谁知,娥皇的骡子半路上下了个骡驹,娥皇一急,扔下骡子向终点跑,山间的枣刺却总挂娥皇的裙子。所以娥皇又输了。 娥皇三比不赢,把委屈诉说给父亲尧帝听,尧说:“好啦,父亲以后就不许骡子下驹,也不许历山的枣刺长钩吧,那样你们再比你就不会输了。”一下子把娥皇说乐了。从此,天下的骡子真的就不下驹,历山的枣刺也长直了,娥皇女英也就同时成为了正妃。 娥皇女英嫁舜帝时带来的丰厚陪嫁,有牛羊、仓廪、还有乐器等物,却让舜的父亲、继母和弟弟象心生了贪念,屡次想把舜害死,想把这些财物占为己有。但被娥皇女英屡次破解,成功解救了舜帝,成为了的舜帝的好帮手。说明二妃还是智勇双全的好女子。《列女传》说:“尧试之百方,每时常谋于二女。”说明舜帝办事时常听从于二妃的主意。 有一次,父亲瞽叟让舜打扫存放谷物的廪,舜的妹妹告之说,“父亲要从下边放火烧死你,你要当心呵。”《通史》记:“瞽叟使舜涤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即登廪,得免去也。”舜知道父亲要害自己,便告诉了二妃。二妃说:“我们给你做件宽大的衣裳,当他点火烧你时,你就学鸟飞下来。”果真,舜以此法得以幸免。 又有一次,父亲瞽叟让舜去淘井,舜的妹妹又告诉他:“父亲和哥哥要把你埋在井里呢,你千万要注意呵。”《通史》记:“舜穿井,又告二女,二女曰:去汝衣裳,龙工往。入井,瞽叟与象下土实井,舜从他井出,去也。”舜又告之二妃,二妃说:“到时你脱掉衣服,象龙一样从另一个井口钻出来。”舜又一次逃脱。其实父亲瞽叟和象以为这回真把舜害死了,象对父亲说:“主意是我出的,舜的妻子尧二女和琴归我,牛羊、仓廪分给父母。”象高兴地在舜的宫中弹起琴来。当舜出现在象的面前时,象大吃一惊,假意说:“我正在想念哥哥哪。”舜却装着没这回事,走了。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了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了一番大的兴革。 舜勤政爱民,为加强中央与各地的联系,他规定各部落君长定期来蒲阪朝见天子一次,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国各地巡狩一次,每次除了大臣随扈以外,娥皇女英都随行照顾他的起居,三人同行,恩爱非常,相互商量,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在位39年时,因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因此决定威望很高的大禹为继任者,并由大禹来掌管政事。禹尽心治理水患,一马当先,开山通湖,疏通河流,终于治理好了洪患,让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起来。 古罗地传说这一年,舜帝作最后一次南巡,盛夏时季就来到洞庭湖,舜帝带着二妃经过君山,于是就有了君山名;就到了洞庭湖中心之山磊石山上;传说在磊石山上舜帝砍下竹子为二妃作了两个竹箫,让她们解闷;二妃听说磊石山是黄帝作韶乐的地方,凤凰台曾有十二凤凰前来应律,高兴得不得了;当时两个人就吹箫、弹琴演奏韶乐,想看看凤凰是否还会飞来;也许因为是人少之故吧,凤凰却没有飞来。 因为天气过于炎热,第二天舜帝就把二妃留在了磊石山的龙王庙里,并答应过两个月就回来接她们,自己则继续南巡。 舜帝走后,娥皇女英在磊石山上等待夫君归来。思念夫君时,她们有时在磊石山弹琴吹箫思念舜帝,更多的时候是划船到磊石山西南的大洲上弹琴吹箫,站在此大洲上望舜帝归来,后来大家把此大洲称为琴岐望,后音变成琴棋望。此望却是望舜帝之意。 两个月时间匆匆而过,舜帝却没有如期归来,娥皇女英心急如焚,到时琴棋望的时间就更多了。屈原后来也根据这个故事,以舜帝二妃之约为主线,写下了《山鬼》。“石磊磊兮葛曼曼”说的正是磊石山。 有一天晚上,女英忽然梦到舜帝,坐着瑶车,霓施、羽盖拥护,自天而降。对她说,自己已羽化成仙,你们不要悲伤。 女英醒来,非常悲痛,急告娥皇。娥皇也顿然天塌地陷,泪流满面。不久,就传来了舜死在九疑苍梧山的消息,还带来了舜帝给娥皇女英的遗嘱:“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娥皇女英十分悲痛,泪水浸染了满山的竹子,泪斑久久难以脱落,湘江河岸的竹子后来渐渐都长成了斑竹。舜的死使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为了追随舜而升天,在黄帝登临过的黄陵湘山处,跳进湘江溺水而去。后来,为了纪念她们,把娥皇女英比作湘水之神,又叫湘夫人。称湘江的斑竹为湘妃竹,庙也称湘妃庙。 二妃死后,当地百姓将尸体打捞上岸,葬于黄陵山上,并立二妃庙纪念二妃。庙称二妃庙、湘妃祠、黄陵庙、湘灵庙、舜帝二妃庙等。 |